賄賂孩童會造成反效果?史丹佛心理實驗怎麼說

獎賞一直是教育者最好的工具。比如跳過呼拉圈的獅子可以得到豐盛的一餐做為獎賞,或是我們會給舉起右手的哈士奇舔一口骨頭,透過獎賞他可以學會與人握手。

那我們應該用同樣方式,獎勵小孩,鼓勵他彈鋼琴,鼓勵他畫畫嗎?有沒有科學實驗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呢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項著名的孩童興趣刺激實驗(A test of the over justification hypothesis)怎麼進行的:

 

螢光筆畫畫實驗

 

馬克列波爾(Mark. R Lepper)及大衛(David Greene)決定在史丹佛校園內進行試驗釐清這個問題。他們找來51位白人中產階級的小孩,並將它們分為三組:

 

每次都只有一位小孩進到教室,屬於A組的小孩被帶進教室後,會拿到一支最流行的彩色螢光筆和白紙,並告訴他「現在你們可以開始盡情作畫,畫完後老師就會給你藝術獎狀。」這個獎狀做的很精美,上頭有金色的薄金貼紙和紅色緞帶,同時印有表現優良字眼。6分鐘後測試人員會進去打斷她們作畫,並在證書上寫上他的名字。「我們一起去把獎狀訂到榮譽榜上,這樣其他同學就會知道你有多棒!」

 

B組小孩一樣會拿到螢光筆和白紙,只是事前並不會告訴兒童他將會因為作畫而拿到獎狀,事後一樣會得到獎狀。C組小孩在畫畫後則並不會拿到任何獎勵。

 

心理結果回收

 

一週後,研究人員將這批孩童帶進一間大遊戲間,裏頭有各式各樣小孩喜歡的課外遊戲:辦家家酒、模型道具、黏土、積木、同時在桌上明顯處,一樣有平常沒有機會拿到的彩色螢光筆和白紙。研究人員在這50分鐘透過攝影機觀察孩子們對什麼最有興趣。

 

最後,51位的孩童中(19男孩 32女孩)A組:18人 B組:18 人 C組:15人,上一週是A組的小孩,平均花在螢光筆上的時間竟然不到其他同學的一半,而他們發現男孩女孩並沒有顯著差別。我們完全可以將所花時間比擬做興趣的投射。表示經過獎勵後,孩童對於畫畫最沒有興趣了。

你可能會好奇,會不會A組小孩在螢光筆畫畫上,時間少是因為更用心,所花時間不用這麼多呢?

為了弭平這樣的疑慮。這天下午研究人員透過三位美術老師,為遊戲室每位小孩的作品評分(他們並不清楚誰是A組,誰是B/C組)。

結果顯示A組平均分為2.18分,B組2.85分,C組2.69分。顯示出A組小孩的作品並沒有特別用心,事實上是最不用心的。(可能因為畫畫時間少)

 

 

研究人員因此大膽推論,獎勵會降低孩童對該活動「天生的」興趣,同時降低他自發性參與活動的熱忱。

也許我們可以總結:獎勵誘因對那些原本就有興趣的小孩可能有反效果。也就是說教育者若把外在誘因/賞識制度(禮物、分數排名、乖寶寶貼紙及獎狀證書)施加在所有學生身上可能會破壞孩童對該事情本來的興趣。

 

 

身為教育者,首先我們應該觀察,孩子對於該項學習活動的感興趣程度

 

 

獎勵誘因一定不好嗎?不會,但是只有在孩童排斥該項活動時,它才有顯著效果。而獎勵與引誘只夠減少排斥,卻無法有效激發起興趣。

所以身為老師,首先我們應該觀察,孩子對於學習的感興趣程度,再評估決定是否利用制度化的獎賞機制。如果他本身不排斥該項學習活動,我們應該去引導激發活動本身的滿足感,而非給予外在獎勵。

結論:依據行為心理學(Behavioral Psychology),獎勵會降低孩童對該活動「天生的」興趣。

我們可以這樣先理解,假設兒童認為我算這題數學,是為了爭取一個小時的電玩時間,而不是因為解題出來的成就感帶給我快樂,那就糟糕了!獲得數學知識的滿足感及喜悅將永遠有一個上限:電動帶來的快樂。

實驗細節

實驗年份:1973

地點:史丹佛大學

學科:社會心理

參與學者:馬克列波爾(Mark. R Lepper), 大衛(David Greene)及理查尼斯伯特(Richard E. Nisbbet)

 

論文出處

< Undermining Children’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 extrinsic reward: A test of the over justification hypothesis” Journal 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 no.1(1973):129 > – Mark. R Lepper, David Greene, Richard E. Nisbet

< Pavlov’s dog: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 in Psychology > -Adam Hart Davis

圖片出處 :Image Credit to Science Buzz

 

Minson Yen

作者簡介與其他文章

科技人,游牧人,九品鏟官。加州大學柏克萊機械碩士。清華電機財金雙學士。現為哈斯商院MBA亞太交流主持人。深信美是各個科學做為人的一個單位。希望能成為創造美的人。